家长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非常普遍,尤其是在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的现在,许多家庭已经选择了让子女就读国际学校,但很多体制外家长特别容易陷入国际教育的三大误区,这些误解很可能会影响到子女的教育问题。
误区一:国际课程有鄙视链
很多家长最常问,要出国上名校,我到底要该选择什么课程体系?家长很容易把教育路径选择简化为升学路径的选择。教育从来不只跟上名校挂钩,一旦把出国等同于上名校,这条原本想为孩子创造更多可能性的宽敞通道,又走成了像高考般的独木桥。
国际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多元,课程多元,评价标准多元。目前国内开设国际课程有近10种,除了主流IBDP、美高+AP课程、英国Alevel、加拿大BC课程外,疫情之后,一些小众国际课程意外走红。深度对比过三大课程体系,IB要全面综合,A Level要发挥优势,美高要因材施教。没有什么课程更适合上名校,只有什么课程更适合自己家孩子。
误区二:丢了中文、数学和抗挫力
不管走什么路,小初时候,这三大基本素养不能丢。
一是以中文阅读为核心的母语力。除了多语种的混血家庭,或者一路全英文学校读上来的学生外,中文就是我们的逻辑语言,是我们进行高阶深度思考的语言。
二是以数学学科为核心的思维力。数理逻辑的学习重在学透思维方式,而不是超前学知识。优秀的数理逻辑是深造必备的基础。
三是越挫越勇的抗挫力。如果从小没有锻炼出毅力,那么长大后怎么才能有自己的勇气去迎接挑战呢?
误区三:对海外教育一知半解
双减后,很多家长都开始羡慕起了芬兰教育。据2018年全球权威的PISA统计显示,中国内地学生的成绩排在全球第一,芬兰排在第8位。然而,芬兰15岁学生在作业上花的时间比其他国家的同龄人少得多。曾有教育研究发现,芬兰的现象级教学(类似PBL项目制学习)对小初的学生要求过高,更需要家庭的配合,并不适合所有学生。
家长也不用过重看待某类教学方式的奇效,这同样适应于执迷各种海外教育资源,教育政策都是好的,落地成什么样,要看一线专业老师的执行。